預告來嘍:D
- Oct 30 Tue 2007 21:36
→【情慾二重奏】打開女「性」的潘朵拉─ 導演 凱瑟琳‧布蕾亞
- Oct 30 Tue 2007 21:34
→【情慾二重奏】演員介紹

→演員介紹 放蕩情婦─艾希亞阿基多

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演藝家族,父親是超現實驚悚大師達里奧阿基多(Dario Argento),母親則是義大利名演員,家族成員中的叔伯阿姨亦不乏攝影師、編劇等電影工作者,從小耳濡目染的她,九歲便開始參與戲劇演出。1998年參與【最後的日子】演出,使艾希亞阿基多真正嚐到走紅滋味,同時也轉型成功,能夠勝任更成熟、複雜的角色。在2002年【限制級戰警】中,艾希亞演出一位外表強悍但性感、有野性美的女星,也因此片讓她漸漸打開知名度。精通多國語言及擁有美麗外型的艾希亞,跨足演出各式年齡的角色,使她迅速在義大利竄紅,二度奪得義大利奧斯卡獎影后的榮銜。艾希亞也把觸角延伸到導演及編劇,2004年她所執導【虛偽的心】在坎城首映,驚艷全場。艾希亞在【情慾二重奏】中飾演一位放蕩不羈的妓女,再次展現出她不一樣的一面。
- Sep 19 Wed 2007 10:54
→挑逗你的叛逆因子【搖滾世代】(轉自影癡聊天室)

搖滾的故事,就是你我;搖滾的精神,就是自由;搖滾的基因,就是叛逆!
體驗真正的搖滾,唯有英國的Glastonbury Festival,炙陽、下雨、泥濘都無法澆熄的火熱搖滾,在這裡,音樂節,並非搖滾歌手單一成就,而是所有的入場的人,不論合法買票入場,還是非法翻牆進場,樂在其中,秀出自己,一場屬於所有人的音樂盛會,三天三夜搖滾不完,在朝陽下相約明年再見……
- Sep 19 Wed 2007 10:43
→如果搖滾可以不死 作家成英姝看【搖滾世代】

悲傷的音樂只因為旋律本身悲傷(甚至不需要歌詞)就能引人落淚。這是我始終把音樂藝術視為藝術中最強大者的原因...
Glastonbury這個搖滾耶路撒冷究竟是誰的聖地?搖滾樂迷?無政府主義者?酒鬼和毒蟲?浪人?藝術家?坐在放映室裡看這部紀錄片可說是用冷靜體會熱情,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黑暗、安靜的放映室裡,亢奮的熱情仍然是第一個感受。這要拜音樂所賜。音樂引發的反應是直接的,悲傷的音樂讓人悲傷,並不是因為悲傷的音樂喚起人悲傷的記憶,建立連結而引發悲傷的感覺,悲傷的音樂只因為旋律本身悲傷(甚至不需要歌詞)就能引人落淚。這是我始終把音樂藝術視為藝術中最強大者的原因。
- Sep 19 Wed 2007 10:41
→關於【搖滾世代】作家柯裕棻談電影

托朋友之便,我今天下午看了一場「搖滾世代」的金馬影展試片放映。全片長兩小時餘,沒有冷場,以密集的敘事方式和接連不斷的音樂演唱片段講述這個歷史最長的英國音樂祭。片名雖然叫做「搖滾世代」,這片子是超越世代的,片子裡的故事也是超越世代的。
英國文化雖然以保守和帝國主義聞名,但是它也是許多另類文化的發源地。它的批判能量非常充沛,迥異於保守哲學的歐陸和功能主義的美國。而Glastonbury音樂祭已經進行卅五年了(其中間斷過一年),它幾乎是英國民間另類文化的全貌體現,舉凡七0年代的反戰,八0年代的反柴契爾主義,九0年代的反核,一直到最近的反反恐、反監控,以及從不曾停止的對社會階級的批判,都是這個音樂祭的主題。這部片子也加入這個音樂祭和諸多英國社會議題的對話,包括:逐漸遭到排擠的街頭浪人文化、失業問題、軍火工業、環保議題、商業主義、用藥文化、警察力量介入管制,等等。片子詳細交代了這個音樂祭的演變、協商、妥協、以及那始終微妙的某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