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至1968年,捷克將近60位新銳導演推出自己的作品,劇情片電影年產量高達40部,史稱「捷克電影新浪潮」。這些接連在國際影展上獲得獎項的新導演作品,因為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新穎的創意,引起國際影壇高度關注。新導演們在作品中覆誦著傳統的美好,正好與與同時期吶喊著反傳統的「法國新浪潮」相反。而他們最擅長的,則是用幽默的方式回應生活上的悲情以及受壓抑的社會現狀。
「捷克新浪潮電影」從【大街上的商店】(1965, by Ján Kadár)及【嚴密監視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1967, by Jiri Menzel)雙雙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而發跡;1968年捷克再度以米洛福曼的【消防員舞會】(The Firemen's Ball,1968)角逐奧斯卡,使得國際對捷克導演有了驚艷的認識。米洛福曼的電影在捷克受到大眾的喜愛,1968前因為政治因素被國營的電影片廠以非法出國為由解雇,福曼於是流亡美國發展。福曼的第二部西片【飛躍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拿下五座奧斯卡金像獎,1984年的【阿瑪迪斯】(Amadeus)更獲得八項奧斯卡的肯定!
同時期留在捷克境內的女導演維拉齊蒂洛娃作品【野雛菊】(Daisies,1966),影片中不遵循傳統敘事形式,只由兩位女主角嘻皮笑臉地暢遊不同地方;超現實的影片似乎對現代社會的物質及消費文化做出諷刺,畫面卻依舊有趣且富有實驗性,在國際間大受歡迎卻因風格前衛而在捷克境內被境。此作品也曾在第四屆台北電影節獲邀來台。
另外憑著【嚴密監視的列車】獲得196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一砲成名的伊利曼佐(Jiri Menzel),當年年僅28歲。3年後他拍攝的【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糟到共產黨禁演的命運,直到九○年代才解禁,並且還以此片進軍柏林影展、打敗所有新電影獲得最佳影片金熊獎。近年來持續創作的作品則是【我曾伺候過英國國王】。此外伊利曼佐的電影,還慣以笑聲讓觀眾了解他的創作理念以及看待社會的方式。
捷克新浪潮代表作品
• Vera Chytilova【野雛菊】(Daisies,1966)
• Milos Forman【金髮女郎之戀】(Lasky jedne plavovlasky,1965)
• Vojtech Jasny【魔法師的貓】(The Cat Who Wore Sunglasses,1963)
• Jaromil Jires【玩笑】(The Joke,1969)
• Jan Kadar & Elmar Klos【大街上的商店】(The Shop on Main
Street,1965)
• Jiri Menzel【失翼靈雀】(Larks on a String,1969)
• Ivan Passer【逝水年華】(Intimate Lighting,1965)
• Jan Nemec【一個都不能走】(A Report on the Party and the
Guests,1966)
• Evald Schorm【浪子回頭】(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1966)
• Stefan Uher【網中的太陽】(The Sun in a Net,1962)
• Jan Kadar & Elmar Klos【被欲望驅使的安娜達】(Desire Called
Anada,1969)
• Vera Chytilova【天堂的果實】(Fruit of Paradise,1970)
• Pavel Juracek【為年輕劊子手的辯護】(Case for a Rookie
Hangman,1970)
• Ester Krumbachova【殺死魔鬼】(Killing the Devil (International,1970)
• Karel Kachyna 【維也納快車】(Kocar do Vidne,1966)
• Antonin Masa【陌生人的旅館】(Hotel pro cizince,1967)
• Arnost Lustig & Antonin Moskalyk【卡特琳娜的祈禱】(A Prayer for
Katarina Horovitzova,1967)
• Zdenek Sirovy【葬禮】(Funeral Ceremony,1969)
• Juraj Herz【焚屍者】(The Cremator,1968)
• Jaroslav Papousek【最美好的時代】(The Most Beautiful Age,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