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告來嘍:D

目前分類:070921【搖滾世代】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搖滾的故事,就是你我;搖滾的精神,就是自由;搖滾的基因,就是叛逆!
體驗真正的搖滾,唯有英國的Glastonbury Festival,炙陽、下雨、泥濘都無法澆熄的火熱搖滾,在這裡,音樂節,並非搖滾歌手單一成就,而是所有的入場的人,不論合法買票入場,還是非法翻牆進場,樂在其中,秀出自己,一場屬於所有人的音樂盛會,三天三夜搖滾不完,在朝陽下相約明年再見……
 
搖滾樂,對四五年級生來說,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為在我們那時的學生年代裡,聽的流行樂就是搖滾樂──The WhoPoliceRolling StoneQueenAerosmithPink FloydsDavid BowieZZ TopEaglesIron MaidenWhitesnakeYesStyxJourneyScorpionsDef LeppardLep ZeppelinAlan Parsons ProjectTopasThe Moody BlueU2ForeignerTo To……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悲傷的音樂只因為旋律本身悲傷甚至不需要歌詞)就能引人落淚。這是我始終把音樂藝術視為藝術中最強大者的原因...
Glastonbury這個搖滾耶路撒冷究竟是誰的聖地?搖滾樂迷?無政府主義者?酒鬼和毒蟲?浪人?藝術家?坐在放映室裡看這部紀錄片可說是用冷靜體會熱情,有意思的是在這個黑暗、安靜的放映室裡,亢奮的熱情仍然是第一個感受。這要拜音樂所賜。音樂引發的反應是直接的,悲傷的音樂讓人悲傷,並不是因為悲傷的音樂喚起人悲傷的記憶,建立連結而引發悲傷的感覺,悲傷的音樂只因為旋律本身悲傷(甚至不需要歌詞)就能引人落淚。這是我始終把音樂藝術視為藝術中最強大者的原因。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托朋友之便,我今天下午看了一場「搖滾世代」的金馬影展試片放映。全片長兩小時餘,沒有冷場,以密集的敘事方式和接連不斷的音樂演唱片段講述這個歷史最長的英國音樂祭。片名雖然叫做「搖滾世代」,這片子是超越世代的,片子裡的故事也是超越世代的。

英國文化雖然以保守和帝國主義聞名,但是它也是許多另類文化的發源地。它的批判能量非常充沛,迥異於保守哲學的歐陸和功能主義的美國。而Glastonbury音樂祭已經進行卅五年了(其中間斷過一年),它幾乎是英國民間另類文化的全貌體現,舉凡七0年代的反戰,八0年代的反柴契爾主義,九0年代的反核,一直到最近的反反恐、反監控,以及從不曾停止的對社會階級的批判,都是這個音樂祭的主題。這部片子也加入這個音樂祭和諸多英國社會議題的對話,包括:逐漸遭到排擠的街頭浪人文化、失業問題、軍火工業、環保議題、商業主義、用藥文化、警察力量介入管制,等等。片子詳細交代了這個音樂祭的演變、協商、妥協、以及那始終微妙的某種平衡。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樂給了這個世界太大的想像空間,不論是聆聽上的,或是生活與態度上的。而大多數人也都一廂情願地相信著自己所相信的。於是,看完這些音樂紀錄電影,人們依舊會循著自我的認知而產生各自不同的解讀,是愛與和平的神妙憧憬?或是搖滾教義的集體佈道?也許是:我們不該讓自己的情感渲染了這些故事,而該用更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他們的誠實。

我相信愛與和平,但我不相信有任何形式的活動能夠終極地達成這個目的。於是,當《搖滾世代》裡,Glastonbury Festival主辦人Michael Eavis口號式地套用了這句話之後,這個強壓在音樂祭上的符號也就不免顯得矯情。但儘管如此,我依舊不能掩飾自己對這樣在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場景下所孕育出的活動感到無比地嚮往。那是一個不需要繁複的形容去揣摩,不需要灑狗血的廣告文案去包裝的集體現象。 這延續數十年、經歷數個世代所累積出的創造力和實踐力,其意義遠大於任何一句冠冕的口號。

而同樣的美好經驗在《吶喊雷克雅維克》中,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來體現。在一個人口僅有三十萬,卻有著600個搖滾樂隊和400個管弦樂團的火山島嶼上,這些音樂人知道自己的唱片最多不會賣超過兩百張,因此恣意地創作著取悅自己的音樂,進而發展出地域性或個人色彩極為強烈的獨特風格,這是身為一個音樂人夢想中的純粹。身在台北的我們,同樣吸納著來自各方的音樂資訊與養分,為何未曾能有擁有像冰島一樣因為絕境裡認命地轉念,卻意外地集體開創出另一番新世界的勇氣?每當影片裡出現一個不同的冰島音樂人,用著奇妙地手法演譯著難以歸類的樂音時,這個疑問就在我的腦中衝擊一次。

身為搖滾樂手,我能了解自我風格探索,是在創作生命中由百思不得其解,直至豁然開朗必經的歷程。但很多時候,因為現實環境的優渥反而遏止了最初探索的渴望。在一切由形象塑造和表面包裝至上的市場運行中,投機似乎比創意要來得重要的多,而音樂很容易就走上了這樣的魔道。催眠聽眾和營造假象一向是搖滾樂商業結構裡重要的環節 — 不論是主流或是獨立樂壇皆然。而一旦如此的技倆得以輕易地奏效,一旦追求所謂「態度」或「生活型態」的訴求遠大於追求音樂本身的訴求時,創作人很容易就掉入了一個危險卻不自覺的境地。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搖滾世代 Glastonbury

導  演:朱利安坦普 Julien Temple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