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浪少年搖滾夢 Quiff All that I love

父子之間的敵友分水嶺

 

祖母臨終彌留之際,看了許久未見的孫子一眼:「你長大了,跟你爸爸一樣,都不愛梳頭,好像會被梳子咬似的。」這不經意的對話,成為父子間最奇妙的祕密連結。

親人的死亡,從來都是一番蝕骨的傷痛,卻也是疼到骨髓裡的體悟,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意外收穫之一,說來荒謬,卻銘心刻骨。

穿著軍服的父親,在波蘭被蘇聯三進三出管轄的年代,是廣大群眾唾棄的目標;對於一個深受龐克潮流影響的青少年而言,這簡直是羞恥的印記,雖然他同時也樂於享受這樣的特權背景。

沈默寡言又形跡神祕的父親,對上一個搞聒噪樂團的臭小子,這鴻溝,多半是難以填平的。

可巧的,父親雖嚴肅但難得地明理又不跋扈,在教條主義至上的體制裡擁有權勢,而沒有一般男人的沙文主義,表面威嚴,卻從未插手管教放浪不羇的兒子,任由他發展自由主義的時髦音樂,即便是自己並不欣賞。

這似乎是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交界年代,必須經歷的過程,而我們有幸,剛好目睹了這東西方都受到撞擊的世紀。

劇中很露骨地揭發了青少年情慾世界,初嚐甜蜜滋味的年少輕狂,同時對熟女垂涎,又難捨同儕男女的酸苦,這裡面複雜的生理與心理糾纏,恰恰是多數人都經歷過卻難以啟齒的必修課程。

鐵幕年代,如此前衛的思想,很可能要拿命來換,卻也有許多人堅持熱血沸騰,怎麼樣也要輕狂一下,才不枉此生,雖死猷生。

平安淡然地過一生,還是激情熱烈地燃燒出生命的火花?每個人各有算計,對錯,也只ㄧ線間。

這部電影坦蕩蕩地把能說不能說的,全說了,舉重若輕地,將人生中最困難的抉擇,清楚明白地曝曬開來,再一笑抿千愁。

那一幕,父子從相對漠然,轉為理解的相視一笑,真是溫柔到了極致,即便是再愁苦的人生境況,也都暖化了,人生至此,還能有遺憾嗎?

出走,還是留下?抗爭,還是認同?也只一念之間,人與人的情義節,都在過程裡了了分明地裸露,無所遁形,而結局,卻似乎無關緊要了,最終,就是個心頭上的烙印罷了。

 

 

--陳念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倍司特數位科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